大局王元八段给涵昭的回信

花絮 大局 (王元八段给涵昭的回信)

(本文转载自王元老师的博客,2006年9月25日《大局》,而《北京棋缘》就是自涵昭的问题得到王老师的解答后产生的念头,于次年写成,在此特转载本文,也再次感谢王老师的指点!)

“涵昭”网友:

你好!

你的学围棋经历和你的身份,都比较特殊。希望围棋于你,“不弃不离”。人的一生,以围棋作为业余爱好之一,肯定有益。

你的问题大致是:“不擅长战斗者,是否能下好围棋”,“韩国流,是否最好”。就此,容我议论一二。

关于“战斗力(计算力)”的问题,虽然可以一言以蔽之:“战斗力是围棋的基础”,但是,就业余棋友而言,对此要从实际出发,要慢慢地来,要无为而治(职业棋手不同,他们必须死练)。具体地说,可以用绕开战斗的方式,先去强化对围棋本质的体会,感悟,然后再回过头来看“战斗”,看“计算”,这样,对“战斗”,“计算”的兴趣,应会自然增加,而有了兴趣,学习起来效率就高了。比如,对方有一小目,你去低挂,对方夹击(任何夹击),这一型,似为“战斗”的状态。对此,“绕开战斗”的方式,就是脱先,反正,围棋的本质是效率,只要你脱先所占的棋是大棋,那么,这脱先的一着,即使不是急所,也肯定不差。接着,若对方再下棋,或尖顶或倚盖,你就再脱先。然后,他再下,你又脱先。这时,你再看这一型,也不过就是对方的单关角再加一个拆边而已。在这里,我想说的是,如果仅仅是从手法,从技巧去认识和看待围棋,这不仅不是学习的捷径,甚至不是正确的方法,甚至不利于开发和挖掘围棋的趣味。而如果能够先从本质,从全局,从宏观上着手,那么,有些局部无解的问题,会迎刃而解,有些枯燥的东西,也会津津有味。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,中学生认为,学习是生活的全部或学习是人生的需要,其学习效果是不同的。

当然,最简单的回答是:“战斗力(计算力)不强?那不行!你应该去看看死活题,练一练计算力。”

棋友们都喜欢战斗,这是好事。不过,也请同时自问一下,“杀掉对方一条大龙”与“对方吃了我很多棋子,但我赢了”相比,究竟哪一种形式更痛快?

所以,我回答:不擅长战斗者,也能下好围棋!

关于“韩国流是否最好”,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,我不能在博客上写论文,故简单回答如下——

韩国流的特点,是行棋的无拘无束和着法的深入挖掘。正因为如此,其变化多端,精彩纷呈。事实证明,在现阶段,韩国流就是“最好”的(人家那么多世界冠军,是最有力的证明)。

但是,因为围棋是以地多为胜,所以,“地多”,“效率高”才是棋的本质,棋的目标。因此,任何局面,必然会有主题,必然有其全局需要(能否发现这一“主题”和“全局”,是水平问题),而围绕这一“主题”或“全局”行棋,这本身是“不自由”的。故“无拘无束”,便有先天性的缺点,换言之,自由,是有限度的。另外,“着法的深入挖掘”,必须导致计算力,战斗力的强大,而醉心于此,又必须导致“全局观”的相对淡漠(正如“全局观”强的人,局部战斗力必然较差)。所以,韩国流,当然是有其不足的。

我认为,以“大局”为先,终为至理。但现在,在技术上,还不能杜绝“误算”,棋手们不时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“误算”,所以,“计算”是当前的重中之重。所以,似乎“大局”,成了海市蜃楼,棋手们也将“胜负不在这里”当成了讨论大多数盘上问题时的口头禅。

不过,李昌镐九段的棋,应该不是我们心中“韩国流”的代表类型,他是均衡型,大局型,与吴清源大师接近。李九段的一马当先,是否也说明了“大局才是至理”呢?

在我国,现在的“发展经济”(顺便解决许多局部难以解决的问题),是否也是国家这盘棋的“大局”呢?

(注:王元,中国围棋队职业八段棋手,四川成都人,1960年4月27日生。《中国围棋年鉴》编委。获第2届江铃杯名人赛冠军,第2届“五牛杯”全国赛第二名,第6届天元赛本赛第二名,第3届棋王赛第三名。1982年定为四段,1995年升为八段。现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围棋杂志《围棋天地》主编。)